智能溫控儀表國產與進口的產品究竟存在哪些差距呢?
2010-12-08智能溫控儀表做實驗之前,我們很想買國產儀器,價格上肯定合算一些,但根據我們的經驗,國產儀器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很容易出問題。所以,我們寧可多花一點錢買使用時間更長的進口儀器。”一位從事病毒研究的科學家這樣說。想必這也是我國許多儀器用戶的共同感覺。可見,中國儀器儀表產品與國外產品存在著難以否認的差距。
那么,國產與進口的產品究竟存在哪些差距呢?
使用時間和測量精度呈數量級差距
中國科協2007年3月發布了他們組織的調查結果:中國儀器儀表中的主體分析儀器,社會上正在應用的有90余種分析儀器,中國能夠生產的產品為20余種,不到總量的1/3。其中,生命科學專用儀器約有80余種,中國商品化的生命科學專用儀器產品只有6種,目前在研的約10多種,離市場需求相差很遠。這是數量上的差距。
在技術上,現有國內中低檔產品大部分可與替代進口產品,大拿高檔產品的可靠性指標,即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與國外產品相比,約相差l一2個數量級。
在測量精度上,現有國內產品與外國產品一般相差1個數量級。因為中國對儀器的基礎技術和制造工藝的研究不夠,一些影響可靠性的關鍵技術,如精密加工技術、密封技術,焊接技術等至今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導致產品,特別是高檔產品的性能不夠穩定和可靠。
在功能上,目前,外國產智能化程度相當高,通過對原始信息的數字處理,更好地排除了外部干擾對信息影響,提高了產品的耐環境性和測量真實性。而國內現有產品智能化程度還較低。
另外,產品的網絡化在國外已經進入實用階段,而我國基本上處在起步階段,從而使產品的性能、功能落后。
有關專家介紹,當今國外產品的更新周期大約在2—3年。新技術的儲備往往可以提前到10年。而我國企業往往通過引進外國技術來實現一代產品的更新,引進后又不能很好消化吸收,在新產品開發方面原創性成果很少。一些采用新原理的產品,在我國還處于空白狀態。科研院所在跟蹤新技術方面雖然有成果,但與企業結合產業化相當艱難,導致產品技術更新的周期長。
此外,國內儀器缺乏針對使用對象而開發的專用解決方案。國外近年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的發展趨勢是開發儀器儀表與應用對象緊密結合的軟件產品,最終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例如針對6×10‘kW火電機組的機組性能計算軟件、煉油工藝的優化軟件、專門用于醫療儀器的圖形處理軟件等,國內企業在這方面尚未形成產業。
基礎薄弱,體制機制未理順
參與調研的專家介紹,儀器儀表屬于高科技產業,而我國在產業發展中多依賴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而這一優勢在儀器儀表產業中難以發揮作用。
他們認為,造成我國儀器儀表產品與國外差距的原因有幾個方面。我國企業運行機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發展的過程中,一批國家投資的骨干企業面臨產品老化、技術人員流失的嚴峻局面,經改制,雖在生產與經營上有所改善,但科技創新能力仍然不夠;一批機制創新、運行靈活的民營企業正在逐步成為新的亮點,但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規模小,且多半尚未能掌握先進核心技術,創新成果少,還不能與外國大公司抗衡。
首先,國家整體的產、學、研等有機結合體制和政策沒有形成,創新成果轉化率低,技術應用較差。
改革開放初期,儀器儀表行業與國外差距大,企業普遍向外尋求技術來源,雖然近期有所轉變,也有企業脫穎而出,但總體上企業自主創新技術成果與應用結合好的不多。大企業成長困難。
我國科研機構涉及測控技術及相關儀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實用性較差。對相關的生產制造技術,特別是核心工藝技術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夠,二次開發的工作量很大,成果的轉化率低。高中檔儀器產品和系統涉及不同領域內具一定深度的應用技術,國外企業設有專業部門并擁有經驗豐富的應用人才,而我國儀器儀表企業往往對大型工程工藝不熟悉,缺乏應用技術的集成能力。因此,生產高檔產品比較困難。
其次,缺乏國家強有力的研究支援體制。儀器儀表行業品種多、批量小,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的投入。但目前國家投資途徑分散,難以集中重點。企業既不能像外國企業那樣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參與競爭,又缺乏研究資源的戰略投資。同時,新技術市場化所需要的市場環境還沒有完善。
專家們說,“由于體制機制沒有理順,自然造成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缺乏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缺乏熟悉、精通各學科交叉的綜合型人才。儀器科學技術不僅涉及的學科范圍廣泛,并且只有能盡快發現、利用、集成各種新原理、新概念、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最新科技成果的人,才能設計和制造出世界一流的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產品。人才短缺,自然影響行業的發展。這無疑也是造成國產儀器儀表與進口產品差距的重要原因。